关于举办第11期研究生助教培训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6.06.16
来源: 本站
根据《四川大学研究生助教工作管理办法(修订)》,物理学院相关课程助教的培训工作将由物理学院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共同完成,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确保培训质量。四川大学助教培训课程分为三个部分1.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的“研究生助教岗位职责及教学理念与师德教育”培训2. 学院组织的教学方法与技能的研讨式培训3.学院开展的教学实践培训。根据安排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 培训组织方式
1.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于17周2016年6月20日-6月22日上午针对全校研究生助教候选人,举办3场全校关于研究生助教岗位职责及教学理念与师德教育的集中培训。物理学院的学员需参加其中6月20日上午的第一场培训,如个别学员有事无法参加该场次培训,可选其它场次培训,但需特做说明。
场次 | 日期 | 时间 | 课程名称 | 主讲人 | 教室 | 人数 | 学院 |
第1场 | 6月20日 | 8:30—10:25 | 岗位职责与 师德教育 | 伍登学 | 望江东区3教楼演播厅 | 223 | 法学院、物理、化学、高分子、制造、计算机(含软件)、建环、轻纺、临床、药学、心理中心。 |
10:30-11:30 | 教学理念 | 洪玫 |
2. 物理学院针对本学院研究生助教候选人,组织1场《教学方法与技能》的研讨式培训。
培训时间:2016年6月21日(星期二)下午2:30-5:00
培训地点:物理馆103会议室
培训老师:姚欣
培训助教名单:乔琛凯、熊浩、申丰兆、姚玉华、夏婷、黎小兵、文杰、陈竞覃、杨锋、陈黎熙、卢鹏飞、苟于单、张元元
教学方法与技能的研讨式培训请每位学员准备教学经验和技巧发言,另外上课时将签到,未到者视为自动退出。
3. 物理学院针对本学院研究生助教候选人,开展1场《教学实践培训》。
教学实践培训请每位学员准备10分钟试讲的教学模拟演示ppt,可为习题讲解、课程章节或话题研讨,题目及形式不限。试讲结束后实践培训导师和其他学员点评5分钟。同时向其他学员提供《教学实践记录表》,向实践教学导师提交《研究生助教实践评分标准及评分表》。(附件1)
培训时间:2016年6月20日(星期一)下午2:00-5:30
培训地点:物理馆103会议室
实践培训导师:余天
培训助教名单:乔琛凯、熊浩、申丰兆、姚玉华、夏婷、黎小兵、文杰、陈竞覃、杨锋、陈黎熙、卢鹏飞、苟于单、张元元
3.本次培训在课程中心(http://cc.scu.edu.cn/)建有课程网站,要求学员通过网站查阅培训安排和作业、下载培训资料、上传课后作业、互动讨论等。
网站地址:
http://cc.scu.edu.cn/G2S/Template/View.aspx?action=view&courseType=0&courseId=3652
互动学习平台登录:登陆账号为:学号,初始密码:学号。登陆成功后,点击“姓名”,进入“我的空间”,点击“课程互动”,即可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
5.本次培训设有课后作业及培训评估调查,务必完成课后作业和培训评估调查,并在6月26日前在课程中心网站提交作业及调查,未按时提交作业及调查将直接导致培训考核不合格。(作业清单请查阅课程中心网站--结业考核板块)
6.本次培训的教学实践模块中设有《教学实践记录表》,学员须自行总结其它学员的意见,总结后以电子档的形式录入课程中心网站。《研究生助教实践评分标准及评分表》,以扫描或拍照方式,转换为PDF,并于6月26日前上传至课程中心网站相应版块。
7. 1-3项培训共计4门课程必须同时培训合格才能获得培训合格证书。
二、 助教培训内容详细介绍
1. 研究生助教岗位职责(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负责组织,2学时):向学员提供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换的必要信息和训练;“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课程模式的组织、管理与示范;研究生助教职责及管理相关办法。
2. 教学理念与师德教育(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负责组织,2学时):明确研究生助教职业道德以及基本要求、基本素养;了解现代高等教育基本理念,讲解“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基本方法、基本要求。
3. 教学方法与技能的研讨式培训(由各学院负责组织,3学时):各学院针对该学院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对助教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应具备的能力、技巧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4. 教学实践模块(由各学院负责组织):每位学员进行10分钟教学模拟实践,然后由老师、同学给予反馈,总结和验收培训成果,并帮助受训研究生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为保障本环节培训效果,培训班规模不得超过30人。(具体要求请参见附件1)。
助教培训合格由教务处四川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统一颁发培训合格证书,2016年秋季必须持证才能上岗。特此通知。
注:曾经取得过四川大学助教培训合格证者不用参加此次培训。
附件: 四川大学研究生助教培训——教学实践模块指南
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