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学术看板

    重离子物理和应用及未来发展

    发布时间:2013.09.10

    来源: 本站

    报告人: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肖国青 所长
    题目:重离子物理和应用及未来发展
    时间、地点:2013年9月14日下午14:30  就业指导中心201室

     

    肖国青,51岁,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副主任,国家基金委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C期刊副主编,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核学会理事,甘肃省物理学会理事长,甘肃省核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生产力学会副会长,中国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兼职教授。长期从事放射性束核物理、高电荷态原子物理和重离子应用等研究。

        1996.7-1997.6在德国柏林哈恩迈特纳核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期间,主要从事快重离子与固体的相互作用机制和重离子激发二次电子发射机制的研究工作,发现了快重离子在绝缘体中产生的径迹导向电子发射现象,文章发表在Phys.Rev.Lett.上。

        1997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参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性束流线建设工作,获得1999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2007年,负责完成了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兰州重离子冷却储存环”—束流诊断系统的研制,获得2008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度中科院“杰出成就奖”和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负责中科院重大改造项目“HIRFL束诊系统的改造升级”、 320kV高电荷态离子综合研究平台研制、中科院方向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项目“兰州彭宁离子阱研制”等课题多项。

        2008年开始,全面负责兰州重离子治癌临床试验研究,负责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重离子治癌关键技术研究”,建成了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深层治疗终端,开展大量机理研究工作,目前共完成了103例浅层和110例深层肿瘤临床试验,取得了显著效果,获得2008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获第十三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同时,领导重离子治疗专用示范装置的建造和产业化推广工作,目前在兰州市和武威市正在分别建设一台,正在与国内多个城市积极洽谈。

        2010年,作为首席科学家获得科技部973项目“高能离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微观机理研究”资助,开展离子束与物质作用的机理研究工作。

        2011年,负责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顺利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首批择优支持。

        2011年,负责”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研究装置”的立项建议工作,已作为国家发改委16个候选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