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纳米光电子学研究团队的青年师生近期不断取得科研新成果
发布时间:2013.03.21
来源: 本站
纳米光子学与自旋光电子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四川大学物理学院目前正加强建设“中英材料联合研究所”及其自旋半导体与光电子器件实验室,并已从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引进多名高水平的学术领军人才充实学术队伍(包括3名外籍专家)。团队中的年轻人更是积极进取,学术研究能力不断成长,近期,这些年轻人又产出一批有特色的学术研究新成果。
金属手性微纳结构在发展人工电磁超材料方面有重要应用前景,但目前三维的纳米手性结构的设计加工较为困难,国际上少有实验报道。侯宜栋提出了分步掠角度沉积制作金属球壳形状三维手性纳米结构的方法,设计并实验制备该类型结构。圆二色谱实验证明已获得一种新型三维体结构手性材料,旋光测试表明单层阵列的该结构旋光度达20 度以上。文章一经投出,很快便被ACS的期刊Langmuir录用发表(Yidong Hou, Jinglei Du, et.al. Langmuir. 2013, 29(3): 867-872)。他的另外一篇用纳米结构提升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实验研究文章也在不久前发表(Yidong Hou, Jinglei Du, et.al. 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 2012, 98: 428-432)。石莎针对微电子掩模和纳米光电子器件的加工需求,提出了双波长SPP辅助直写纳米光刻方法(Sha Shi, Jinglei Du, et.al. Optics Letters. 2012, 37(2): 247-249),先前她还在Opt. Expr.、Microelec. Eng.上发表了另两篇第一作者文章,目前她在美国继续博士学位。李传皓、孙晨则分别在本领域较高影响因子的国际学术期刊Optics Express和Plasmonics上发表了文章(Chuan Hao Li, Ruiying. Shi, et.al. Optics Express. 2012, 20(19): A589-A596;Chen Sun, Ruiying. Shi, et.al. Plasmonics. 2012)。他们在增强太阳能电池的吸收及其吸收的光谱范围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和实现新方法,为后续高效太阳能电池器件的研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此外,在科研项目、学术文章发面,刚加入团队的年轻教师张嗣杰、张志友、李淑红等,研究生肖啸、刘巧君、魏涛、马倩、任良科、赵曦等,都有喜人的表现和成果,整个团队的学术研究氛围日益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