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物理学院是四川大学规模最大和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由原四川大学物理系、原成都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原华西医科大学华西基础医学物理教研室、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720所)和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于2001年合并组建而成。其中原四川大学物理系正式建立于1926年,距今已近100年的建设历史;核科学学科和微电子学科创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全国最早拥有这些学科的少数高校之一。四川大学物理学科具有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先后孕育并发展出了学校的无线电电子学、光电技术等学科以及材料科学系,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培养出包括7位院士在内的大量杰出人才。学院已经成为我国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科研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学院现设有五个中心(物理学教学研究中心、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教学研究中心、核工程与核技术教学研究中心、专业基础课程及创新实验实践教学研究中心、大学物理教学与实验研究中心)和两个研究所(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和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现有教职员工240余名,其中教授(研究员)80人,副教授(副研究员)86人,博士生导师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
四川大学物理学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设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原子与分子物理、核技术及应用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及凝聚态物理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拥有高能量密度物理及技术和辐射物理及技术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学、微电子和高压科学与技术三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学院现有“量子科学与新型外场下的物理学”和“基于加速器的核科学与技术”两个四川大学一流学科超前部署学科建设平台。近年来,四川大学物理学科的国内外排名与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其中,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从B提升至B+;2024年在THE世界学科排名中位列世界前125-150区间;2020年首次进入 QS世界学科排名榜单,目前升至351-400名;在2024年US NEW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物理学科排名197名,其中凝聚态物理位列全球第39名。
学院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院1999年被确定为四川省第一批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2007年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成为首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单位,也是国家拔尖2.0实施单位。学院分别与中科院物理所和中科院半导体所共建 “严济慈班”和“黄昆班”,探索优秀本科生人才培养新模式;天格计划团队参与研制的四颗卫星载荷已成功发射入轨。拔尖强基育人成效显著,在2024年学校拔尖强基计划考核中获得全校第一。
学院科研成果突出。学院近五年来主持完成国家重大重点等项目,累计总经费超过4亿元,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ITER专项)、国家惯性约束聚变专项(ICF专项)、锦屏山深地科学实验室以及高能宇宙线探测器望远镜阵列预研计划(LHAASO)等国家计划的承担及参与单位。近五年来在Science、Nature、Nature Physics、Nature Materials、Physics Review Letters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000余篇。学院承办有《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和《光散射学报》两种全国核心期刊。
四川大学物理学院秉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雄厚师资人才,宽松学术氛围和均衡学科布局,努力成为国际一流的物理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