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专业实验课程结构改革
调整前的实验课程包括《反应堆物理模拟实验》、 《辐射剂量与防护实验》、 《核电子学实验》、 《辐射探测实验》和《核物理与核技术实验》五门综合实验课程,由于实验前期学生对辐射探测相关的实验仪器不熟悉,不具备辐射探测实验的基本技能,因而综合类实验难度较大,培养效果打了折扣。为改变这种状况,我系对实验课程做了调整,形成了“科普”、“认知”、“基础”、“创新”5个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涵盖核物理、核工程、核技术、核仪器、辐射防护5个门类的实验项目(如图1)。
图1 核专业实验课程体系
2、建立“学为主,教为辅”的开放互动性实验教学模式
(已列为获得四川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第七期)研究项目)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老师先讲解、演示,学生再操作,学生过多的依赖老师指导,主动性欠缺;学生在规定的上课时间,根据实验讲义内容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没有更多的时间对实验进行深入地思考;此外,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实验报告;在“985”第三期本科专业实验室建设项目支持下,核工程与核技术实验软硬件条件得到了较大提高,放实验室可实现工作时间内有限开放,学生通过实验室安全培训并考试合格后,可自由进出相关实验室;在此条件下,我系创新性地提出了“学为主,教为辅”的实验教学模式。
在该模式下,实验分两阶段完成。在第一阶段,实验导师只发布实验题目,不提供实验讲义,学生分组后根据兴趣选择一个实验题,并进行调研,查阅文献,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提交导师讨论。实验方案通过后,由学生自主搭建实验系统、自主测量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实验完成后,学生通过报告形式展示实验结果,并回答导师和同学的提问,导师根据综合表现给定每组成绩。第一阶段没有硬性规定实验完成时间及完成目标,学生可以利用课余,充分挖掘实验内容。在第二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实验的学生作为该实验的教员,指导其他学生完成该项实验,并批阅其实验报告,经导师审核后,给定实验成绩。
在该模式下,学生不仅要学习新的实验,还要指导其他学生做实验,教与学互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实验教改_符合法测量放射源活度的实验项目开发
在已开设有《正电子在物质中的淹没寿命》实验基础上,对探测器部分进行了改造和优化,搭建了“符合法测量正电子源活度(只能测正电子的活度吗??)”的实验系统,如图2 所示,探测器平台由放射源固定装置、探测器固定装置、位置调节平台以及铅屏蔽体组成。
图2探测器平台示意图与实物图
“符合法测量正电子源活度”被纳入《核物理研究实验》,供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与核物理专业每年共100多名本科生选择,可完成以下内容:
(1)自主推导符合法测22Na放射源活度的公式;
(2)测定符合分辨时间(偶然符合法和瞬时符合法);
(3)测22Na的脉冲幅度谱;
(4)测放射源活度。